蓝 · 晚_爱德华·霍普_蓝晚_小丑
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1:03 点击次数:129
《上午11点》 1926年
有些画,会让我们对自己的目光,感到不安。
画中的人,在自己的私密空间里,全然不知道我们的存在。他们陷入沉思,感受着孤独。我们成了偷窥者,目睹他们最脆弱的瞬间,而这,也正是画作牢牢抓住我们目光的原因。
这画作背后的艺术家,是爱德华·霍普。
即便你不熟悉这个名字,也极有可能认得他1942年的名作《夜鹰》。同样地,我们是玻璃窗外的偷窥者,画中人孤立而疏远。《夜鹰》的孤独是安静的,是被高度提纯、被控制的,像一杯置于深夜吧台的威士忌,清澈、醇厚而寂静。在创作《夜鹰》时,霍普早已功成名就,在九年前,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就为他举办了回顾展。
展开剩余83%《夜鹰》 1942年
现在,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914年。
霍普已经32岁,尚未获得任何意义上的成功。他的职业是商业插画师,一份他赖以维生,却又深感束缚的工作。
距离他最后一次离开巴黎,已有四年之久。在那座作为世界艺术中心的城市里,他的行事方式显然与众不同:当同辈艺术家热衷于涌入艺术沙龙,在高谈阔论中建立人脉时,霍普更像一个局外人,有多局外,日后他对记者说:“我当时完全没听说过毕加索。”
长久的挫败感,催生了一股决绝的艺术野心,他渴望在美国画坛证明自己,于是他将一切孤注一掷,创作了《蓝晚》。
《蓝晚》 1914年
正如他的传记作者盖尔·莱文所说,这是他当时最大胆、也最宏伟的创作计划,是他迄今为止尺幅最大的作品。莱文甚至给出了一个惊人的评价:“《蓝晚》对于霍普的创作意义,等同于七年前《亚维农少女》对于毕加索的意义。”
这是一幅法国场景的画,标题也是法文——Soir Bleu,蓝色夜晚。这个名字本身,就为整幅画奠定了忧郁的基调。场景是一家咖啡馆的露台,你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:一对资产阶级夫妇,一个军官,一个波西米亚艺术家,还有一个男人,在霍普的创作草稿中,被明确标记为“皮条客”,这意味着他身边的女子很可能是一名性工作者。
所有角色都穿着各自的“戏服”,遵循着各自的社会代码,他们之间没有任何交流。仿佛所有人都盛装出席了一场派对,却无人交谈。
《蓝晚》(局部)
但更重要的是,画中还有一个主角,一个令人心碎的角色——悲伤的小丑。他身着耀眼的白色戏服,脸上化着浓妆,沉默地抽着烟,目光空洞地望向前方,将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。
与其说这是巴黎街头的一瞥,不如说这是霍普为自己搭建的一座内心剧场,将他当时所有的焦虑都赋予了具体的肉身。画中的每一个人物,都是他内心挣扎的一种投射:那个悲伤的小丑,正是他自己——一个在商业世界里戴着面具、被迫表演的人;右侧的皮条客与性工作者,象征着他所鄙夷的、将艺术与美貌明码标价的商业逻辑;那个身着制服的军官,代表了刻板、僵化的社会秩序与权威;而左边那对沉浸在自我世界里的夫妇,则映射了那些他无法、也无意融入的、排外的社交圈子。
《蓝晚》(局部)
盖尔·莱文认为,和艺术家一样,小丑为观众而表演。一个没有观众的小丑,便失去了他的天职;一个没有观众的艺术家,也经历着同样的挣扎。这幅画对霍普至关重要,不仅因为它的尺寸,不仅因为它是他的“《亚维农少女》”,更因为他与画中的小丑有着切身的共鸣,他曾希望,这幅画能成为他的突破口,让他不再是那个没有观众的小丑。
然而,当《蓝晚》与他另一幅作品《纽约角》一同展出时,预期中的好评半个也没有,评论家写道:“爱德华·霍普的《蓝夜》……并不成功,但他的《纽约角》却非常出色,具有一种在他雄心勃勃的幻想作品《蓝夜》中难以找到的、完整的表达能力。”
《纽约角》 1913年
对于一幅普通的画作,这或许只是寻常的批评。但对于《蓝晚》这样一幅倾注了霍普全部野心与脆弱的“自白书”而言,这种否定是致命的。他雄心勃勃的幻想之作,失败了。
小丑没能“逗乐”观众。
展览之后,霍普将这幅巨大的画布从画框上取下,卷了起来,存放在阁楼里。在他有生之年,再也没有展出过它。
他也再没有画过法国的场景;
他也再没有画过小丑。
但他,没有停下。
或者说,他只是在行动上没有停下。他退回到了自己鄙夷的那个世界,继续画着商业插画,为了生计甚至开始接电影海报的活计。但在他的内心,那次失败所造成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。他的同行插画家沃尔特·蒂特尔曾敏锐地捕捉到了霍普当时的情绪状态,他看到霍普“长期遭受着无法克服的惰性折磨,一连好几天坐在画架前,无助地感到不快乐,却无法举起一只手来打破这种魔咒。”
这正是《蓝晚》被藏起之后,霍普生活的真实写照:一个被内心风暴席卷、在创作上陷入瘫痪的人。他转向蚀刻版画,在黑白的世界里寻求片刻的喘息。他就这样,日复一日地,在希望的废墟上与无尽的沮丧和自我怀疑搏斗。
十年,对于一个三十多岁的艺术家意味着什么?那意味着无数个在画室里独自面对空白画布的日夜,意味着同时代的人声名鹊起而自己却被困在原地,意味着在每一次希望燃起又熄灭后,依然选择相信下一次的、近乎顽固的坚持。
直到1924年,在他42岁那年,那场一举售罄的个人水彩画展,才终于为这漫长的等待画上句点。
当我们理解了这失落的十年,才真正懂得了霍普。那幅被雪藏的《蓝晚》,是他艺术生涯的一声序曲,嘹亮、刺耳,甚至有些走调。而他日后那些关于沉默的作品,包括《夜鹰》,都是在这声序曲被世界否定之后,才谱写出的、无比和谐的乐章。
他作品真正的力量,根源不在于他从未失败,而在于他有能力将一次毁灭性的失败,转化为一场长达十年的、沉默的修行,并最终抵达了他自己的艺术彼岸。
爱德华·霍普 1882—1967
发布于:四川省